李钦载摇头:“别冲动,你留在高句丽,自己找找机会,说不定又能智取几个城池,凯旋之后或许搏个县男县子啥的爵位,也算光宗耀祖,现在回去不合适,平白错过了许多功劳。”
薛讷撇嘴:“我不干了,行军驻营辛苦枯燥,没酒没婆娘,还跟我爹同住一个大营里,太没意思,不如回长安喝酒吃肉搂姑娘,岂不乐哉。”
“爵位啥的,更不着急,我是薛家长子,我爹死了自然就把爵位传给我了。”
李钦载点头:“那我们就共同期待这一天了。”
薛讷咂咂嘴,突然觉得自己不是人……
……
水师舰船刚靠岸,一名府兵背着一个长方形的木匣子飞快跑下船。
岸边的登州驿卒等候已久,接过这名府兵的木匣子,二人当面查验了木匣的火漆,和奏疏的封口,确定没有动过之后,驿卒翻身上马,飞快朝长安城狂奔而去。
八百里紧急军报,日夜不休,人累死,马累死,军报不能停下。
飞驰十余日,沿途各个驿站的驿卒接力之下,军报终于送至长安城。
入城可允骑马,这是八百里军报的特权。
驿卒背着木匣和奏疏直奔太极宫,直到宫门外,才下马快步上前,单膝跪地,双手捧上木匣和奏疏。
“高句丽辱夷城,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八百里紧急军报,请达天听!”
宫门外的禁卫不敢怠慢,急忙接过木匣和奏疏,匆匆进了宫门。
第1123章奏疏进京
李治最近压力很大。
王师东征,两朝三代之仇,雪耻于斯役。
将士的调集,粮草的筹措,军械火器火药等等各种后勤问题,都需要李治亲自过问解决。
前方的将士们打生打死,李治无法御驾亲征,却必须将后勤事宜承担起来,让将士们浴血奋战之时,不必担心吃不饱穿不暖弹药不够。
为何中原王朝多次东征,基本都舍水路登陆,而必先从东北陆地越境而战。
最大的原因在于,东征之战首先要保证粮路的畅通,大唐东北边境的营州便是粮草集中地,从营州出发,渡辽水而取辽东,安市,粮路打通了,接下来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高歌猛进。
关于粮草筹措这件事,自王师出征后,李治便亲自从户部接手,但凡运往高句丽的粮草,无论数量几何,李治都会亲自过问,甚至还会当面抽查粮食的质量。
这场东征之战,干系太大了,大到连他这个皇帝都必须战战兢兢。
三代之仇,毕于斯役。李治为这场征战下了重注,他赌上了大唐的国运,赌上了自己在史书上的名声。
两天两夜没睡,李治已疲惫至极,仍强打着精神批阅奏疏,尽力从淮南江南等粮米富饶之地抽调粮食。
量举国之物力,只为保证前方将士不挨饿,但这几年大唐算不得风调雨顺,各地官仓的粮食所存并不多,这半年来,几乎各州县的官仓都被朝廷抽空了。
烦躁地揉了揉眉心,李治盯着奏疏上的文字,久违的眩晕感袭来。
李治搁下笔,阖眼靠在软塌上养神。
最近太累,睡眠太少,多年没犯的老毛病,似有卷土重来之兆。
可是再累也要继续批阅奏疏,如今王师战事顺利,正节节推进,在李勣的指挥下,唐军已掌控高句丽北部所有城池土地,眼看就要对都城平壤动手了。
如此关键的时刻,李治不可有丝毫松懈。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李治在大殿内听到了,心头不由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