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河车神”一出,两人都没忍住笑了起来,什麽是笑话,这就是笑话,赵匡胤窃取江山不也为这个废物做了嫁衣?
宋,开宝三年(970)。
赵匡胤怒了,去tm的,之前天幕三番两次提到“高粱河车神”,合着是这麽个神法,赵光义欠揍,等天幕结束再去揍他一顿,不然难消他心头之恨。
【我们先来看政治方面,政治上没什麽好说的,战乱过後当然要整顿吏治,轻徭薄赋,提倡节俭了,然後还新修律法,制定了《大周刑统》二十一卷颁行到全国,我忘了讲刑律的时候提到没有提到,这个边边角角的东西如果不是说周世宗改革真想不出来,可惜了这编出来的律法,根本没用多久。[1]】
[居然有律法,神奇]
[确实可惜了,宋朝可能有沿用的吧]
[宋朝的律法有哪些来着?]
[艹,脑袋空空,想不起来了]
[赶紧翻书去]
周,广顺三年(953)。
郭威看了柴荣一眼,他觉得天幕说的和眼前这个是两个人,柴荣这小子他从小养到大,什麽性子他还能不知道吗?还修律法,估计是手底下人的功绩,当皇帝也就这点好处了。
柴荣刚开始好歹读了点儿史书和黄老,还能勉强装装文化人,後来跟着他入了军队,学的就是兵痞子那一套,那爆裂脾气,也就符氏能受得了他,先前刘氏一整个将门虎女,夫妻两个恨不能抄兵器干架,然後刘氏死在了灭门之祸中……
想到这里,郭威无声叹息,若是没有那场灭门之祸该多好,他现在应该在含饴弄孙丶颐养天年了吧?
【另外呢,柴荣针对藩镇割据的情况做出种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这个都不用记,想想当时的状况就知道肯定有这一条;柴荣还勤于政事,效仿齐威王虚心纳谏,要求近臣极言得失,这个可太了不得了,忠言逆耳,谁不喜欢听彩虹屁呢?连唐太宗都受不了,背地里骂魏征,如果後周能传久一点,柴荣在历史上的地位应该可以比肩李世民[1]】
[有那麽夸张吗?]
[柴荣确实是个不错的皇帝]
[如果柴荣能活久一点,继承人也是个靠谱的,说不定还真是]
[我还是头一次听到柴荣这个名字,有那麽厉害吗?]
[好像有说法说他是唯一一个没有污点的皇帝,这评价高死了]
[哇塞]
唐,贞观十年(636)。
又被夸奖了的李二郎心情舒畅,魏老匹夫什麽的通通过滤掉。
周,广顺三年(953)。
郭威的脸色跟调色盘似的,末了又怅然若失。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天幕说的是荣儿吗?虚心纳谏?荣儿居然能受得了苍蝇一直在耳边转悠,没有他这个当爹的护着,也不知道受了多少委屈。
柴荣才不管纳不纳谏的,他满耳朵都是“比肩李世民”几个字,虽然他出生的时候唐朝就已经灭亡十几年了,但谁不向往天可汗呢?
“唯一一个没有污点的皇帝”,啧啧啧,柴荣在心底乐呵。不过要是能活久一些,管他污点不污点的,先把大周国祚保住了再说。没污点,那不是皇帝,是圣人,他可没想过当圣人。
宋,开宝三年(970)。
赵匡胤摸了摸胡子,要是柴荣活着皇位肯定没他什麽事,但柴荣那不是死了麽?这个皇位是他凭实力拿到手的,柴荣做不了第二个唐太宗,那麽他来做。
赵匡胤看着地图思索,手指向高粱河,幽州啊,他有生之年能把幽州拿下来吗?大宋会是大一统王朝的,他不行,还有德昭,德昭不行,还有孙子,再差也差不过赵光义那个傻缺玩意儿。
【经济上比较有意思的是第四次灭佛,不过这回还算比较温和,只是限制佛教,把铜佛像熔了用来铸钱,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其他的鼓励开垦荒地丶减轻租税丶兴修水利没什麽好说的,是一般上升期的王朝都会做的。[1]】
[柴荣是个有想法的,佛像造钱,废物利用喽]
[没让和尚们去当兵吗?]
[大和尚们要哭了]
[谁让他们发国难财呢?]
周,广顺三年(953)。
郭威拍了拍柴荣的肩膀,赞赏道:“做的不错,就该把和尚庙搬空。”
【军事上,周世宗也做了一番改革,我们都知道宋朝当兵是要往脸上刺字的,这种现象就是五代十国遗留下来的,这样可以防止有效防止士兵叛逃,古代军队真不是什麽好东西,兵过如篦可不是说说而已,军队里面鱼龙混杂是常态。针对这种情况,周世宗不仅整饬了军纪,还采取了淘汰制和选拔制,淘汰老弱,选拔精锐之士升为上军,武艺特别出衆的选为殿前诸班,也就是禁卫军。前面我们也说过古代禁卫军向来是武力最强的,同时也是待遇最好的,这样一来,军队也强大有序起来,但单看最後的结果,军事改革显然不到位,军权没有把握在皇帝手中,最後为他人做了嫁衣。[1]】
[柴荣什麽都好,就是死的太早,儿子年纪太小]
[他原本也有年纪大点儿的儿子的,可惜被脑子不好的後汉隐帝给杀了]
[可是当时被杀的还有郭威的儿子,要是郭威儿子没死,柴荣估计就当不上皇帝了]
[历史有很多悖论]
周,广顺三年(953)。
柴荣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关窍,想来问题就出现在了禁军里,他可从来没小看赵匡胤,不过现在说这些没有任何意义,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赵匡胤已经死透了,他的亲人们也回不来了。
权势是个好东西,腐败人心,放在三年前亲人刚出事那会儿,他肯定毫不犹豫地愿意用皇位换亲人再生,现在他也愿意,但之後未必不会後悔。
【周世宗改革的意义非常简单,就两句话,一是使後周国力大为增强,二是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重点在後者。宋朝那个统一都不叫统一,史学界都不承认它是大一统王朝,但封建王朝该有的东西它都有,包括中期疲软,一个接一个毛病都冒出来了。宋朝当时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冗二积,当然除此以外还有统治阶级尖锐的内部矛盾丶严峻的边防形势和王小波丶李顺的起义等稍微小一点的问题,北宋显然已经到了政治革新刻不容缓的地步[1]】
[笑死,“小问题”。]
[宋朝农民起义就没停过]
[起义的农民送进军队,然後冗军越来越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