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历三年(1043)。
范仲淹想起在应天书院执教的事情,忍不住扬起一个笑,那段时间他过得充实又快乐。
范仲淹的笑容很快就落了下去,晏相对新政的态度暧昧,似乎不支持也不反对,似乎只是碍于早年的交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晏相和反对派关系也不错,也不知他究竟是如何想的,观其词,难道真的只想做个太平宰相吗?志不同道不合,他们已经回不去曾经。
他不知神宗是谁,但仁宗是他们官家啊,唉,新政想必撑不了两年了,希望天幕数落过後,官家能有所改变,大宋真的需要变革了。
【范仲淹除了是出名的政治家丶文学家以外,还是一个有名的教育家。除了在应天书院那次任教以外,他还修了好多书院,几乎是到一个地儿就修一个,苏州文庙府学丶嘉岭书院丶稽山书院丶花洲书院以及晚年修建的义学,他格外重视教育,把“兴学”当作是培养人才丶救世济民的根本手段,在庆历新政中体现深刻,我们称之为庆历兴学。果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大佬,好话人人都会说,但身体力行做下来的可不多,我超级佩服他![1]】
[我也超级佩服的]
[《岳阳楼记》印象深刻]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唉,我以为我忘了,居然还记得,高中毕业十多年了]
[不巧,前两个月刚去旅游过,为了免门票专门背了背]
[笑死,省钱妙招]
[几个背诵机器人还怪有意思]
[我没去,但我刷到了,听说比人工严格]
[还好吧?还可以,别太离谱没问题]
宋,庆历三年(1043)。
范仲淹沉默了,庆历四年,那不就是明年吗?先天下之忧而忧啊,後世之人仅仅是因为考试需要和免门票吗?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读懂了他。
滕子京也沉默了,他是因为什麽被贬的呢?天幕大咧咧说出来,他还会被贬吗?政通人和丶百废俱兴啊,也许他应该去一趟巴陵郡,修一修这传唱千年的岳阳楼,再让希文写一篇《岳阳楼记》?
【我们接着说宋朝的书院,书院呢规模与官学相似,有固定田産作为经费;可以称呼校长为山长或洞主;会聘请学者讲学,学生也会像现在分科分班一样分斋学习。书院和理学有着紧密联系,南宋时期理学兴盛,官员抢着比着修书院,让书院遍及全国,到了南宋末年,山长直接由吏部委派,书院性质由民办变为半民半官。[1]】
[这性质一变,唉]
[唉]
[唉]
[唉]
[唉啥啊唉?]
[大怂终于要亡了]
[理学兴盛,要衰败了]
[想到了百年屈辱,难受]
[我想到了裹脚贞洁牌坊]
[唉]
宋,庆历三年(1043)。
范仲淹不是很懂,但大为震撼。
贞洁很好,牌坊也很好,合在一起本应是赞颂之词,但他可没忘记前面天幕不仅将它和裹小脚放在一起,还并列在典妻丶共妻旁边,就很离谱。
宋,淳熙二年(1175)。
朱熹瞬间苦了脸,最近他和陆九渊一直在探讨学问,希望能查漏补缺,避免天幕中指出的问题,他是真想不到之後能造成那麽恶劣的影响。
还有,大宋似乎真的已经奄奄一息,可他无能为力,不知如何是好。
【学校多了好不好?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当然好呀,对宋朝来说也是这样,书院培养出了衆多学者和官员,促进了文化传播和学术繁荣,凡事讲究个但是,刚刚不是说书院和理学有着紧密联系吗?创建书院的人都是理学家,那书院里教授的自然而然也是理学了,所以书院也为理学成为思想界主流和官方统治思想做出贡献,仅仅如此也就罢了,停留在这里还是好的,但过犹不及,程朱理学在宋学中取得了独尊地位以後,就开始疯狂排挤其他学派了,就跟当初儒家排挤其他思想一模一样的。[1]】
[儒家最会排挤人了哈哈哈]
[董仲舒?]
[唉,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啊!]
[古代那种情况还是大一统的比较好]
春秋,鲁哀公十二年(前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