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县丞卢惠和县尉李福匆匆赶来,一脸惊慌地问道:“可是乱民杀来了?”
崔洋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面露喜色,说道:“李县尉,你来得正好!”
“为何正好?”李福一头雾水。
崔洋脸上挂着微笑,说道:“本县令想请李县尉帮个忙。”
李福心里突然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下意识地问:“什么忙?”
“借君人头一用!”崔洋话音刚落,突然转身,迅速抽出苏皓腰间的宝剑。
寒光一闪,鲜血飞溅,李福捂着脖子,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崔洋,随后缓缓倒地,抽搐了几下便没了动静。谁能想到,这位看似文弱的崔知县,剑术竟如此高超。
众人见状,大惊失色,两个巡检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县丞卢惠惊恐地问道:“县尊,为何要如此行事?”
崔洋神色冷峻,说道:“此獠在新郑盘踞多年,犯下的恶行数不胜数,如今县里闹起乱子,皆是他官逼民反所致。来人,拿着他的头颅,出城去安抚城外的灾民,先把民愤平息下来。把县衙、县学、文庙、书院、贡院,都腾出来安置城外的百姓和灾民,明日天亮之前,城外不许再留一人!”
城外有许多靠着城墙居住的百姓,还有大量逃荒而来的灾民。若是不让这些人进城,等农民军杀到城下,他们极有可能被裹挟进去,到时候敌人的数量可就多了一倍不止。
接着,崔洋又对卢惠说:“卢县丞,你去召集城中大户,让他们立刻出粮赈济百姓。咱们把人放进来了,要是不让他们吃饱,城里怕是也要生乱。”
卢惠见有人做主,也镇定了些,抱拳道:“下官这就去办。”
崔洋继续发号施令:“陈典史,你负责维持城中治安。黄巡检、宋巡检、张巡检,你们三人协助陈典史,在城里招募乡勇,天亮之前,我要看到一千义兵!”
“是!”四人领命而去。
崔洋又吩咐道:“县衙三班六房,各自做好本职工作,把军饷、粮草、兵器都准备好。要是找不到刀枪剑戟,就用菜刀棍棒代替。再搜集金汁、菜油、砖石、滚木,明日守城要用!”
一切安排妥当,这时,北城门的士卒匆匆跑来禀报:“县尊,有位小公子求见,说他是县尊的晚辈。”
“本县哪来的晚辈?把他赶走!”崔洋不耐烦地说道。
士卒赶忙提醒:“他说他有破敌的计策要告诉您。”
崔洋冷笑一声,想了想,说道:“把他带过来问问。”
乱民即将攻打县城的消息,已经在县城的大街小巷传开了,看来很多官吏根本不懂什么叫保密。李佑在街头走着,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壮着胆子来到县衙献计。反正只是出个主意,又不用自己亲自上阵,万一成功了,说不定还能救自己和小妹呢。
李佑被带上城楼,崔洋看着他,觉得有些眼熟,很快就想起这是自己安置在县衙的那个孩子。
“他是你的故人之后?”崔洋问苏皓。
苏皓嘴角微微上扬,模棱两可地说:“算是吧。”
李佑赶忙拱手行礼,说道:“拜见县尊。”
崔洋直接问道:“你小小年纪,能有什么破敌之策?”
李佑不慌不忙,反问道:“请问县尊,起事的乱民有多少人?”
崔洋回答:“几千上万,具体数目不详。”
李佑又问:“那这几千上万的乱民,他们有多少甲胄,多少刀剑,多少弓箭呢?”
崔洋说:“他们不过是饥民造反,又没抢到军械库,能有什么像样的兵器和甲胄。”
李佑接着问:“那乱民现在在什么地方?”
崔洋说:“正在十里外的新郑镇烧杀抢掠。”
李佑再问:“再过一会儿天就黑了,您觉得乱民会不会连夜来攻打县城?”
崔洋说:“肯定不会,他们今夜肯定在新郑镇休整,明日……”说到这儿,崔洋突然眼前一亮,哈哈大笑起来,“哈哈,好计策啊,真是后生可畏。快把陈典史叫回来,立即出重金招募五百壮士,多准备些火把,杀猪做饭,本官要亲自率军夜袭!周兄,你立刻骑马去新郑镇打探军情。”
“小事一桩,包在我身上!”周武笑着应下。
崔洋转身看向李佑,说道:“你献策有功,想要什么赏赐?”
李佑连忙拱手作揖,说道:“小妹病重,无钱买药,还望县尊能赏赐些铜钱,救救小妹。”
“这有何难,哈哈哈哈!”崔洋心情大好,开怀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