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司的名字,顾远取得很随意,叫“星光娱乐”。简单,直白,也寄托了那么点希望。
自从三人合伙的框架搭起来,观塘这间四十平米的出租屋,就成了星光娱乐的临时指挥中心兼创作基地。
豹哥那边行动力很强,资金到位后,立刻就联络了靠谱的录音棚,敲定了档期。阿友几乎是住在了录音棚和出租屋之间,两点一线。
顾远也没闲着。
他不仅是这未来专辑的词曲作者,更是实际上的制作人。
录音棚里,他不再仅仅是上次那个提出“风格论”的旁观者。
“阿友,这首《月半弯》,情绪要再柔一点,想象月光洒在水面上的感觉,声音放轻,带点迷离。”顾远坐在调音台后面,手里拿着一支笔,偶尔在乐谱上划拉几下。
阿友点点头,清了清嗓子,重新来过。
“豹哥,编曲这边,弦乐的部分可以再提前半拍进来,烘托一下氛围。”顾远又扭头对旁边一脸严肃,试图听懂,但表情明显有些茫然的豹哥说道。
豹哥:“……啊?哦,好,你说了算。”他现在对顾远是彻底服气了,虽然音乐上的门道他依旧是半懂不懂,但顾远那种掌控全局的专业范儿,还有阿友肉眼可见的进步,都让他觉得这50%的股份给得不冤。
李晓红则包揽了所有的后勤。
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甚至还学会了简单地整理顾远那些写满了音符和鬼画符的手稿。屋子被她打理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让顾远能完全沉浸在工作里。
《遥远的他》的成功,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很快扩散开来。
最先闻风而动的,是各大唱片发行公司。
香江的音乐圈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遥远的他》没有任何宣传,光靠着电台DJ的自发推荐和口碑发酵,硬是在点播榜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种潜力股自然逃不过那些灵敏的商业嗅觉。
电话开始不断打到豹哥那边。
豹哥如今也算是半只脚踏入了娱乐圈,虽然还是习惯用江湖那套逻辑看问题,但基本的商业运作还是懂的。他把姿态摆得很足,但涉及到具体合作,都会客气地表示:“这个要问我们顾生,他是总策划。”
于是,各路人马又找上了顾远。
宝丽金、华纳、EMI……一个个在后世如雷贯耳的名字,如今都派了代表,想要谈下阿友这张新专辑的发行权。
“顾生,我们宝丽金资源最丰富,签给我们,保证阿友明年拿新人奖!”宝丽金的代表,一个穿着笔挺西装的中年人,话说得很满。
顾远端着李晓红泡的茶,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宝丽金确实是巨头,八十年代的香江乐坛霸主之一。但顾远脑子里清晰地记得,这个时期的宝丽金虽然强,可内部山头林立,竞争激烈。阿友一个纯新人进去,想出头太难了。而且……他想到了另一个人。
“华纳这边诚意很足,我们愿意投入最大的宣传资源。”华纳的代表紧接着说。
顾远依旧是笑笑,心里快速盘算着。
他见的代表不少,每一家都开出了不错的条件。但顾远考虑的,从来不只是眼前的利益。他要做的是长线,是把阿友打造成真正的天王巨星。
选择平台,至关重要。
就像玩游戏选公会,大公会资源多,但新人进去可能就是炮灰;中型公会或许资源稍逊,但如果能成为核心,获得的培养和机会可能更多。
最后,他见了华星唱片的代表。
华星当时的势头正猛,背靠TVB这棵大树,拥有《劲歌金曲》这个最重要的宣传阵地。而且,顾远记得很清楚,未来几年,华星将捧出一位真正的超级巨星。
“顾生,我们华星虽然成立时间不算最长,但我们有TVB的全力支持。《劲歌金曲》的榜单,影响力您是知道的。阿友这样的实力新人,我们一定会重点培养。”华星的代表说话很实在,没有过多画饼。
顾远点了点头。
就是这里了。
他脑海里闪过一个身影,那个未来在舞台上风华绝代的男人——“哥哥”张国荣。
算算时间,哥哥现在应该还在丽的(亚视前身)挣扎,或者刚刚转投华星不久,尚未完全起飞。他真正奠定一线地位,开启谭张争霸的序幕,大概要到83年、84年左右。
现在是82年。
把阿友签到华星,正好可以利用华星上升期的资源,以及TVB的平台,快速打响名气。
至于未来会不会提前引发谭张争霸的激烈程度……
顾远嘴角微微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那似乎,也挺有意思的。
而且,某种程度上,自己也算是哥哥的歌迷。提前给未来的偶像找个强力对手,也算是……另类的致敬?
想到这里,顾远心里那点莫名的、对尚未谋面的偶像的“愧疚感”也淡了许多。
“好,就华星了。”顾远放下茶杯,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定,“具体的合作细节,我们再谈。”
华星的代表明显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顾远这么快就做了决定,随即脸上露出抑制不住的喜色:“顾生英明!合作细节我们一定拿出最大的诚意!”
搞定了发行渠道,专辑的制作也进入了快车道。
顾远提供的十二首歌,每一首都质量上乘,风格各异,又隐隐有着统一的灵魂。阿友的演唱在顾远的打磨下,技巧和情感都日臻成熟,那独特的“友式唱腔”已经初见雏形。
豹哥看着账户上华星支付的第一笔预付款,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花。他对顾远的眼光和能力,已经到了盲从的地步。顾远说东,他绝不往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