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老夫人说的是:“想必您已经很了解我们书上的第一位皇后了,她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贤后之一,谦恭节俭,出身高贵。而她的父亲正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朝元老……”
话题莫名其妙就拐上了贤相如何选拔人才,帮助皇帝更好的治理国家。
学了一天下来,沈里满脑子都是任用贤才,如何分辨君子与小人,以及如何在可用之人有限的情况下达到更好的办事效果,一言以蔽之,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哪怕是卧龙凤雏,也有属于他们发光发热的位置。
一直到下午三点,岑老夫人的阴谋小课堂才终于结束。
沈里拿着今天的作业离开了弘文馆,一路上都在想着,如果我是XX贤后的爹,我该如何在朝堂人才凋敝的初期,与世家斗智斗勇。
等等,不对啊,我学的不该是如何当贤后吗?
怎么现在在揣摩贤后她爹啊。
在少年沈里还在反思自己的读书定位时,无独有偶,太子闻时颂也在面临人才选拔的问题。之前说了,春闱在即,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科举结束之后,吏部的官员铨(quan)选。
这也是沈里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
在大启,不是说你考上进士,当了状元,你就能直接走进官场了。甚至可以说这才是一个开始,你只是获得了一个可以当官的资格,至于具体能当什么官,还要等吏部的审查与铨选。
这个考察的过程可长可短,就大启来说,一般来说是一年。
因为不仅要考察,还有去各部门的实习培训时间。
用沈里的理解就是医学生的大五,要在医院的各部门都轮一圈,当一个不仅没什么工资,还要倒贴钱上班的实习生。
实习差不多结束后,就是真正的吏部铨选了。
也就是一场大型的校园企业直聘。
进士们和朝廷的各个衙署之间会有一个双向选择的机会,经过一系列的筛选,才能决定未来的“就业方向”。
而在新一届的进士来之前,肯定要先安排好老一批进士的归属。
这也是韩大人那么着急把儿子塞到吏部的原因,如果再晚一点,韩乐风就要跟着下一批进士整整等待一年了。
如今临时“插班”进去,虽然让一部分衙署缺少了对韩乐风的了解,但是有一个当仆射的爹,他就不会缺少机会。事实上,韩乐风未来要去哪个部门,他爹和他娘早已经在家里就给他选好了,如今只是走个过场,韩乐风主要参与了“实习”地方的也是这个衙署。
而闻时颂此时前往吏部,一方面是作为太子,每年都要在这些“管培生”面前进行的政治作秀,另外一方面也是顺便看看能不能选几个合适的人才。
虽然在这一批人里,有韩乐风这样的关系户,但也是有真材实料去年靠科举考上来的人才的。
包括状元郎在内的进士都在其中。
太子闻时颂看着他们,就像是在看着自家菜地里茁壮成长的大白菜,身边陪着不少东宫与六部的官员,他们一个个都急得不行,因为太子提前来了,什么都还没有准备好,也没有通知到位,闻时颂的突击检查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而这些储备官员们根本不知道此事,还在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等待着太子的大驾。
好巧不巧,韩家玉郎正在与人争辩。
一般来说,闻时颂是从不会去搭理这些事的,他只喜欢看戏,但他听到了这些人争辩的关键词——沈里。
能与韩乐风聚在一起的人,能是什么人呢?
自然只可能是顶级的官二代和世家子弟啊。
而在这些人中,有不少是连闻时颂都觉得眼熟的人,有韩乐风这样与沈里从小针锋相对到大的“敌人”,也有能和沈里说上几句话的“朋友”,其实有两个甚至当过皇子或者公主的伴读,也怪不得闻时颂觉得眼熟。
至于他们为什么好端端的说到沈里,其实也挺好理解的。这就像你们一届的同学,有人考公,有人读硕,还有人过了大厂面试即将入职,而偏偏有那么一个……
已经嫁入豪门,还有可能直接当他们的顶头上司。
同届生聚在一起,不讨论他都是不可能的。
只不过讨论的方式也分单纯的讨论,还是背后蛐蛐。有人为了讨好韩乐风,知道韩乐风过去和沈里不对付,就明里暗里揶揄了沈里两句,当然是没有提沈里名字的那种。没想到韩乐风不仅没买账,还一下子就发了火,非要对方说清楚,他到底在暗讽谁。
对方被弄的下不来台,索性就和韩乐风刚在了这里。
闻时颂似笑非笑,陪在他旁边的官员们已经在汗流浃背了,刚刚他们还把这一批的候选官员们夸的天上有地下无的,结果现在就给他们整了个这?
作者有话要说:
瞎扯淡小剧场:
闻时颂:沈里不是金子也不是银子,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很正常,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审美差异,我只想说,永别了!你这没品的东西!
*吏部铨选:这个也是唐宋真实存在过的选官机制,到了明清才渐渐消失。
不过文里写的流程和现实里不太一样哈,都是为了剧情服务,请勿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