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布丁阅读>笔耕有获 > 第1章 青灯案头墨痕新(第1页)

第1章 青灯案头墨痕新(第1页)

梅雨季的潮气漫进朝南的书房,许砚秋握着钢笔的指节有些白。稿纸上《砚田记》的开头已经划掉第三遍,靛蓝墨水在宣纸上晕出不规则的圆斑,像落在心尖的雨点。

“阿秋,喝口莲子茶。”雕花木门轻响,妻子苏晚晴端着青瓷茶盏进来,月白色旗袍下摆掠过满地堆叠的线装书。案头的铜制笔架上,五支狼毫笔挂着水珠,是她今早特意在露台上接的雨水——这是许砚秋坚持的老讲究,写古体散文必得用无根水墨。

指尖摩挲着泛黄的《文心雕龙》扉页,砚秋忽然想起十五岁那年在旧书店遇见的场景。驼背的老店主颤巍巍递给他这本缺了封皮的书:“小友,刘彦和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你这名字取得妙啊。”后来他才知道,那位老人是民国时期的报人,因坚持不写违心文章被打断右手,却用左手写了三十年蝇头小楷。

电话在此时响起,屏幕上跳动着“周明宇”的名字。作为《九州文苑》的资深编辑,周明宇三个月前约他写一组关于传统手工艺的系列散文:“砚秋,现在都讲究沉浸式创作,你该去实地看看那些老匠人的手作。”话筒里传来翻页的窸窣声,“我给你联系了苏州的缂丝坊,明早的车票——对了,把你夫人也带上,她拍的非遗纪录片很有味道。”

晚晴搁下茶盏时,袖口的茉莉香混着墨香漫上来。砚秋望着她鬓角沾着的细小雨丝,忽然想起新婚时她在婚礼上念的诗:“我愿作你案头的青瓷笔洗,盛住你所有未及落下的墨色。”那时他刚辞去中学教职,决心以笔为生,岳父岳母虽有疑虑,却还是将老宅的东厢房改造成这间书房,临窗栽了两株老梅。

暮色漫进窗棂时,砚秋终于在新稿纸上落下第一笔:“缂丝匠人沈阿婆的木梭在经纱间游走,经纬交错处,宋人的山水正从时光里漫出来。她指尖的薄茧是岁月织就的印章,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真正的匠心,是让古老的技艺在掌心重新呼吸……”

楼下传来母亲剁饺馅的笃笃声,混着晚晴调试相机的咔嗒声。砚秋搁笔望向窗外,青瓦上的雨珠正顺着飞檐滴落,在青石砖上敲出细碎的节拍。案头的水仙开得正好,葱绿的叶茎在台灯下投出清瘦的影,这让他想起去年冬天,母亲在阳台为他培育水仙球的场景——老人总说,写书人案头该有活物,才不至于让文字沾了死气。

手机屏幕忽然亮起,社交软件提示有新消息。点开“文心书斋”的作者群,年轻的网络作家“青衫客”正在吐槽:“编辑让我给主角加三角恋,说这样数据好看。可我写的是悬疑推理啊!”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人抱怨流量至上的规则,有人分享被要求“加大尺度”的经历。砚秋沉默片刻,打下一行字:“或许我们该想想,笔下的文字究竟要在读者心里种下什么。”

夜色深时,晚晴抱着笔记本电脑进来,屏幕上是她新剪辑的纪录片片段:晨光里的缂丝坊,沈阿婆布满皱纹的手与年轻学徒的手交叠着穿梭经纬。“你看,”她指着画面中定格的双手,“传统和新生,其实可以这样自然地衔接。”砚秋忽然明白,周明宇说的“沉浸式创作”,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让文字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让每个字符都带着人间烟火的温度。

母亲端着夜宵推门进来时,正看见儿子儿媳凑在电脑前讨论拍摄细节。瓷碗里的山药粥腾起热气,撒着的枸杞像落在雪地上的星火。“趁热喝,”老人笑着放下碗,“你爸当年编县志时,总说文章要像这粥,得熬出米香才行。”

砚秋舀起一勺粥,绵密的口感里带着山药的清甜。窗外的雨声渐歇,月光从云隙间漏下来,给案头的稿纸镀上一层柔边。他忽然想起老店主临终前送他的话:“写字的人,心里得有盏灯,照得见自己,也照得见别人。”此刻,书房里的台灯、厨房的灯火、妻子眼中的光,正汇聚成那盏长明的心灯,在渐浓的夜色里,照亮了稿纸上未写完的故事,也照亮了漫长的笔耕之路。

喜欢笔耕者:文心长明请大家收藏:dududu笔耕者:文心长明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