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先生拿着考卷走了过来了,目光却朝沈珠玉这便看了一眼,沈珠玉愣了愣,莫不是这班先生认识她。
沈珠玉在国子监的上学时候,《史学》这一门课都能取得非常的好的成绩,非常的拔尖,班先生认识她也并不稀奇。
只是这个时辰,沈珠玉知道自己不能跟她套近乎。
出了班先生之外,另外还有两位考官,应该是皇城各大书院先生。
班先生吩咐道:“好了,现在把你所有的东西都给我收拾好了,要开始发考卷,你们都是读书人,考场的规矩也不用我多说,都自觉一些,一旦作弊,便终身不得参加考试。”
班先生将考卷挨着发了下来,一发到沈珠玉这里,沈珠玉便迫不及待的拿起考卷要写。
沈珠玉现在处于很放松的状态,一点也不紧张,做起考卷也很得心应手。
一个时辰过后,就得停止作答,交考卷了,沈珠玉在最后半烛香的时间,就已经把考卷给做完了,认认真真的检查了好几遍,确认没有问题,只等考官收试卷了。
突然敲锣声响起,所有人都停下了笔,等着考官收考卷了。
许氏算准了时辰,已经在考场外等着接沈珠玉了,只是出来的考生一下子太多了,弄得她完全看不到女儿在何处。
沈珠玉眼尖,很快就从人群中看到了许氏,喊道:“娘我在儿。”
许氏顺着声音看了过去,见沈珠玉这i人群中,穿着一袭水湖蓝的襦裙。
“出来了,考得怎么样?”
沈珠玉道:“好可以。”
许氏没有像沈其旭的娘那样,硬逼着女儿要考上教书先生,实在考不上就算了,反正也不愁吃喝。
许氏想起了爱弥,问道:“只考《史学》这一门吗?还考不考别的?”
沈珠玉顾着上了马车,才说道:“只考这一门,所以不用来了,等到朝廷发榜的时候,就知道考得如何?”
沈府这头,昭华也就让人备好了酒菜,要给沈珠玉接风洗尘了,沈府也许久好好的热闹热闹了。
昭华在房间逗孝孝,碧桃就来报:“公主,三小姐回来了。”
昭华便将孝孝从床上抱起,用手托着孝孝去了门口迎接沈珠玉。
沈珠玉掀开帘子,从马车上下来,就见到昭华抱着孝孝迎接自己。
“三妹回来了,这段日子为了朝廷的考试,你整日都在苦读,如今可算是结束了,接下这段日子,你就好好的休息休息,等着朝堂发榜。”
沈珠玉也是这般想的,朝廷发榜得要半个月,她整日待在府里也没事做,便打算去扬州玩乐一番,过几日是远在扬州的姨祖母八十大寿,她正好借着这个由头。
饭桌上,沈珠玉便同许氏说了这件事,许氏很干脆的就答应了,却让她不许待半月这么久,不必十日后久赶回去。
沈珠玉扒了一口饭,笑着说道:“成,只要娘答应我去就成了。”
赵锦瑟见沈珠玉能够去扬州,心下有些羡慕,想要跟着她一块儿去,却又不好意思开口,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吃了午膳,沈珠玉便去院子走走散步,见丫鬟正在院子里踢毽子,反正也什么事儿做,沈珠玉索性过去和丫鬟们一起踢毽子。
沈珠玉把毽子踢成各种花样,丫鬟们不由惊叹道:“三小姐好厉害!”
娘家
沈珠玉从小就会踢毽子,当然能够毽子踢出各种花样。
踢了一会儿,沈珠玉便觉得没趣了,回来房间去午休了,顺便嘱咐铃铛给自己收拾包袱,等过来明日,便启程去扬州了,足足要赶五日路才能到扬州。
第三日,沈珠玉睡到了晌午起来梳洗,慢慢的吃了早膳之后,便被许氏送出了沈府。
许氏握着沈珠玉的手,将准备好的钱袋给她,说道:“自此扬州,你一路上一定要多加小心,这是二百两银子,留给你一路上当盘缠的,可一定要收好了,别粗心大意弄到了,还有贺礼我已经让人给放到马车里的,到了布庄一定要给您姨祖母。”
许氏说的话,沈珠玉都一一记下了,“知道了娘,您放心吧。”
许氏哪里肯放心啊,女儿这么大了,就从来没有单独出过远门,就连上学都是在皇城上的。
“我特意将府里手脚比较灵活几个家丁护你出行,这样我也能放心你也,总是你凡事一定要多加小心,到了扬州之后记得派人捎个口信回来。”
沈珠玉点了点头,“娘,我是去给姨祖母贺寿的,又不是不会回来了,你就放一万个心吧。”
说罢,沈珠玉便动身要上马车上,这时昭华突然出来,叫住了她:“三妹,等一等。”
沈珠玉转身,问道:“嫂嫂,怎么了?”
昭华把沈珠玉拉过来,凑到耳边,悄悄说了一番话。
“嫂嫂放心吧,我记下。”
许氏站在一旁,一头雾水,于是问道:“你嫂嫂跟你说了什么?”
沈珠玉道:“也没什么,就是嫂嫂托我回来时候,在扬州给她带一些胭脂回来。”
车夫在一旁催道:“小姐,时候到了,咱得启程了,不然就耽搁行程了。”
“娘,我走了。”
沈珠玉对许氏招手道别,便转身上了马车,紧接着,铃铛也提着包袱上了马车。
看着沈珠玉的马车远去,许氏心里却还是有些不安,直到马车已经看不见了,许氏才转身,回沈府。
秦炎这头,对于沈珠玉去扬州一事,根本毫不知情,最近皇城中发生了一桩命案,秦炎为了查这桩案子,忙得不可开交。